2016年2月2日星期二
網路欺詐、網路竊密、網路駭客、恐怖組織利用網路招募“聖戰者”,這類事件的不斷發生,讓互聯網管理問題成為國際間和各國討論的重點議題之一。中國也高調拋出以“網路主權”為核心的全球互聯網管理主張。但是,一些西方觀察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是在挑戰現有的讓網路得以自由開放、高速發展的全球互聯網管理架構。如何解決互聯網面臨的安全等挑戰?如何構建更有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圍繞互聯網管理主導權和話語權的國際政治角力似乎已經展開。
中國的“多邊” 全球互聯網管理主張
去年1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政府主導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概述了他推動全球互聯網管理體系之變革的主張。他說,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網路犯罪、網路監聽和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時有發生。他呼籲推動全球互聯網管理體系變革,並提出以“尊重網路主權”為原則,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管理體系”。
一個多月後,中國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在有100多位駐華外國使節出席的2016年新春招待會上說,中國在新的一年,將進一步推動全球互聯網管理體系的變革,以及推動制定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代表最廣大國家利益的網路空間國際規則。
西方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提出的以國家為主導的“多邊” (multilateral)互聯網管理體系,與互聯網誕生以來一貫實行的“多利益攸關方”(multistakeholders)的管理模式相左。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協會(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互聯網管理的客座研究員謝恩·杜斯(Shane Tews),最近在有關互聯網管理的一個討論會上說:“‘多利益攸關方’的互聯網管理模式指的就是,包括企業、民間社會、科研團體以及政府在內的所有參與者,在決策中都有一席之地,而且政府的角色不會大於其他參與者。‘多邊’模式就是指,最後只有政府說了算。”
與氣候變暖和貿易等全球政策過程是由政府/國家主導,進而向非國家行為主體開放的情況不同,在互聯網管理領域,傳統上一直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模式,也就是由非國家行為主體,如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位址分配機構)和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發揮著管理和發展互聯網的領導角色。這些機構由工程師、學者和科技人才自發組成,它們在管理互聯網時,堅信和遵循的原則是“運行代碼和大致共識”(running code and rough consensus),這種原則體現的,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互聯網精神 - 自由、開放、平等和共用。
兩大陣營
隨著網路安全、隱私等問題日漸突出,尤其是斯諾登事件之後,傳統互聯網管理的不足也顯現出來。國際組織、許多國家、智庫和學者,也都在思考和探索解決互聯網所面臨之挑戰的良方。一個原先由專業科技人員涉足的領域,逐漸被拋向國際政治角力的舞臺。
可以預見,作為互聯網誕生和全球頂尖互聯網公司雲集之地的美國,以及歐洲等公民社會發達的國家,仍然會堅持和尊重傳統互聯網管理架構的“多利益相關方”模式;而中國、俄羅斯等,強調政府控制的國家,則會支持政府間磋商的 “多邊”模式,並且會以“安全”的名義,要求政府在互聯網管理上扮演更大角色。
不過,許多西方分析人士和人權組織擔心,中國的“網路主權”概念,不僅僅是加大政府在網路管理中的角色,還包含政府有權對資訊進行審查和限制。
“多利益攸關方”模式陣地失守?
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以及哈薩克和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總理,都對習近平的主張表示支持。
就在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的幾天前,中國在資訊社會世界峰會成果十年審議進程(WSIS+10)的會議上,成功將“多邊”一詞納入最終的決議中。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這個詞彙只出現一次,而且這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檔案,最終支持的仍是“多利益攸關方”模式,但這對中國來說,也是在推銷“多邊”模式上的一個小的勝利。
或許還令西方分析人士不安的是,一向宣導“多利益攸關方”互聯網管理的 ICANN的CEO法迪·切哈德(Fadi Chehadé),也出席了烏鎮互聯網大會並發言,他同時還與中國電商巨頭阿裡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馬雲,一同擔任世界互聯網大會高級諮詢委員會的聯合主席。後來切哈德和ICANN都發表聲明說,即將卸任CEO一職的切哈德是以個人名義參加大會,而不是代表ICANN。但是一些人還是懷疑,切哈德或者是ICANN是否是在為中國的“多邊”模式背書。
由於ICANN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係,ICANN也一直是有關全球互聯網管理爭議中的一個焦點問題。這個機構是成立於1998年、總部在美國加州的一個非營利性國際組織,負責互聯網協定(IP)位址和功能變數名稱的管理,但是組織的運營受到美國政府的監管。
也正是因為這層聯繫,ICANN經常被作為例子,來批評美國擁有互聯網權力(霸權)。因為在理論上,完全有可能刪除掉某個國家的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2014年,美國政府決定交出監管ICANN的權力,讓其變成獨立的全球機構。
有分析人士認為,之前美國政府的監管,是為了確保ICANN的“多利益攸關方”過程能夠順利進行;他們擔心,獨立後的ICANN,有可能會變成“多邊”模式支持者試圖拉攏的物件。現為美國企業協會客座研究員的詹姆斯·格拉斯曼(James K. Glassman),曾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公共外交和公共事物的次卿。
他說:“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一些國家在尋找國際互聯網管理機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機構,都是分散的不同組織。很可能會把它(ICANN)變成“多邊”,成為一個主要的互聯網國際機構,以聯合國‘一國一票’的模式進行互聯網管理。這是件很可怕的事。”
互聯網未來
很難預計哪一方會在這場政治角力中佔據優勢。分析人士認為,在尚無全球共識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和商業實體很可能會創建自身的網路空間,導致互聯網碎片化(fragmentation)。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加斯·赫維茨(Gus Hurwitz)說:“互聯網在短期內來說,很可能是各國制定不同的法律。這些互不相容的諸多法律,對商業、創新和互聯網使用者來說,都會成為很大的問題。”
他說,這種互聯網碎片化有多種形式,有可能是分離路徑。比如把輸入彭博社網址的使用者,導向政府運營的網站;也可能有如中國的“防火長城”那樣,不讓用戶訪問某些網站。他表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網路碎片化程度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DiploFoundation創始人、著有《互聯網管理概論》一書的約萬·庫巴厘賈(Jovan Kurbalija)認為,網路碎片化可能出現的一種極端情況,就是加劇各國或陣營的緊張關係和衝突,甚至可能爆發網路戰(cyber battle)。
不過他也表示,也有可能是兩方妥協,發展出他所稱“真正的多利益攸關方模式”(genuine multistakeholder approach)。但是他說,這需要在機構和政策設計上,有相當大的創新和智慧。比如需要更好地定義各利益攸關方的角色、增加問責、建立必要的權力制衡等等。
庫巴厘賈指出,如何能夠保持互聯網早期的那種包容、有效和開放管理(inclusive, effective and open governance),仍然是未來互聯網管理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