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學難民兒童比例比非難民兒童高出五倍

2016年5月20日

報告呼籲各國與他們的人道主義和發展伙伴一道緊急保障那些被迫流離失所的人被納入國家教育計劃,並更好地收集數據監測教育狀況和進展。

「被迫流離失所的人口數量前所未有的增多,給教育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但對這些兒童青少年的教育來說,能讓他們進入學校尤其重要:只要能進入學校,他們就能更容易免於被販賣、性侵和強迫勞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說。

在全球失學難民兒童平均數後面,是各國之間的明顯差異。在埃及、伊朗和也門一些難民區小學平均入學率是80%,但在巴基斯坦只有40%,在埃塞俄比亞是50%。

在很多國家,難民獲得中學教育的機會更少。在肯尼亞、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12至17歲的青少年中僅有不足5%的人進入中學。在一些國家早期兒童教育也非常有限,2015年,在土耳其僅有7%的兒童獲得早期兒童教育。

「難民兒童和所有兒童一樣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戰爭和暴力而流離失所的兒童不被落下更遠,這一點非常重要,」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Filippo Grandi 說,「我們強烈要求捐助人和發展組織支持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納入難民兒童和青少年的努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GEM報告負責人Aaron Benavot說搜集流動人口的數據非常有挑戰性,有時甚至不可能。「我們所獲悉的情況幾乎都是那些生活在難民營裡的人的情況,但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難民生活在市區,關於他們的情況我們所知更少。我們需要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經歷了什麼,我們是否有效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根據現有的關於難民營以外流離失所者的數據,報告顯示在約旦只有53%的敘利亞學齡兒童入學,而在土耳其這一比例僅有30%。

關於國內流離失所者(IDP)的數據更為有限,但報告指出他們的流動使得本已脆弱的教育體系承擔更大壓力。例如在尼日利亞,因博科聖地攻擊而流離失所的兒童中,42個難民營裡僅有19個能提供任何形式的教育機會(2015年6月數據),在伊拉克,2015年,僅有32%的國內流離失所兒童和青少年可以獲得任何形式的教育。在也門拉赫季,僅有三分之一的IDP學齡兒童入學。

難民中那些已被邊緣化的人,尤其是女童,更容易受到影響。在肯尼亞喀土穆難民營,2015年僅有38%的小學生是女童。在巴基斯坦,難民女童中經常出現童婚和青少年懷孕,她們的失學率高達90%。

女童和婦女佔全世界國內流離失所人口總數的70%,在教育中也被落下最遠。在伊拉克納傑夫,15-17歲的女童中81%失學,同一年齡段男童的失學率是69%。在阿富汗城市區域僅有1%的IDP婦女不是文盲,而在男性中這一比例是20%。

報告向各國政府及他們的合作伙伴提出四個政策方向的建議以應對不同IDP和難民的需求:

1. 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層面強制保障流離失所者的教育權

2. 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納入流離失所兒童和青年

3. 實施快捷、靈活的教育選擇滿足不同需求

4. 確保充足的訓練有素、積極主動的教師隊伍

sourc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