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08
華盛頓
9月4日,梵蒂岡將舉行儀式,為特蕾莎修女封聖。特蕾莎修女是阿爾巴尼亞裔羅馬天主教修女和傳教士,一直致力幫助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減輕他們的苦難,獲得了無數榮譽;其中包括諾貝爾和平獎。蕾莎修女是一個謙卑的人,以其無限的能力,為人類奉獻了無條件的愛心。
特蕾莎修女曾這樣說:“世界上有兩種貧窮。一種是物質貧窮,比如印度、埃塞俄比亞和其它的一些地方;在這些地方,人們渴望得到麵包,因為他們承受著飢餓。但是還有更為深切的飢餓,那就是對愛的渴望。”
為苦難者送去安慰,為無家可歸者提供棲身之地,幫助窮人中最貧窮的人,這是特蕾莎修女一生的工作。
特蕾莎修女原名“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1910年8月26日出生在馬其頓一個阿爾巴尼亞中產階級家庭,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她在18 歲時決定成為一名修女。
她加入“羅雷託修會”,先是作為學生,後來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一所羅馬天主教女校做教師。
伯明翰大學的格西姆·艾爾品教授說,她後來離開教職,全身心地在當地貧民窟中為窮人工作,創辦了一個新的教會---仁愛傳教會。
埃爾品教授說:“特蕾莎修女所建立的教會與加爾各答和印度當時的歐洲教會不同。她相信,通過在加爾各答最貧窮的地區,像那些所謂'人類廢物'一樣生活,能夠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她以自己的真誠做到了,讓人無法不讚美她。”
特蕾莎修女必須抗爭---先是與羅馬天主教教會當局抗爭,爭取獲得做人道主義工作的許可;然後是在印度與當地人抗爭,他們認為她是要傳播基督教。
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她無非就是要生活在窮人中間,緩解他們的痛苦。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反映出一種獨特的生活哲學。
艾爾品教授說:“特蕾莎修女有兩個方面---其工作的宗教方面,以及人道主義的方面。這兩方面是聯繫在一起的。特蕾莎修女以簡單但深厚的哲理,表現出了她的生活哲學和神學觀念。”
特蕾莎修女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在典禮上,她談到了傳播和平、人類互愛的喜悅;以及將最窮的窮人視作“我們的兄弟和姐妹”的喜悅。
2003年,特蕾莎修女曾經受到教宗約翰·保羅二世的褒獎。今年9月4日,教宗方濟各將在梵蒂岡為她封聖。
阿爾巴尼亞總教區大主教恩濟爾·馬薩弗拉稱封聖是莫大的榮耀。
他說:“這位看上去身材弱小的婦女,實際上是一個偉大的人,被稱作人類母親和世界的母親;她被封聖是莫大的榮耀,也是對我們阿爾巴尼亞人的恩惠,無論屬於何種宗教,都應該像特蕾莎修女那樣,視她為神愛和幫助他人的楷模。”
她當年創建仁愛傳教會時,最初只有20 名修女。如今教會的活動已經擴大到了130多個國家,有4,500名修女向最窮的窮人特供無償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