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曾在1980年代推動發展基於太空的導彈防禦系統的科研人員和美國航空太空總署官員,目前又在敦促重振這項“星球大戰”計畫,以反制來自朝鮮和其它流氓國家的核威脅。
本月,夏威夷曾發出朝鮮導彈來襲的假警報,這顯示,自從朝鮮政府最近試射能夠打到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之後,朝鮮核威脅已經成為事關美國國家安全的一大問題。
有爭議的“美國戰略防禦倡議”(SDI),是在雷根總統時期開始的。持批評態度的美國國會議員和媒體,經常將其戲稱為“星球大戰”計畫。他們認為,這項計畫的成本太過高昂。
很多人還懷疑這種防禦系統的有效性,因為美國當時的對手蘇聯擁有龐大的先進核武庫。
這一專案從來沒有超越初步草擬階段;冷戰結束時,基本上被放棄了。
蘭德公司的系統分析師羅伯特·謝德(Robert Scheder),設計了最早的基於太空的防禦系統模型。他說:“蘇聯一垮臺,每個人都失去對SDI的興趣。但是過去30年來技術的長足發展,和朝鮮核威脅的抬頭,重振這個計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他進行過早期類比實驗,武器系統由按軌道運行的火箭組成。火箭上配備傳感技術,目的是攔截仍處在“加速飛行階段”、也就是剛剛完成“發射階段”,還沒來得及施放誘餌導彈、和反干擾措施的來襲火箭。
但這些系統有重大技術缺陷。
謝德說,俄羅斯發動的第一波核打擊,會動用數千枚核彈頭,由一系列攔截衛星,也就是所謂“精明卵石”(Brilliant Pebbles)或“智慧石塊”( Smart Rocks)組成的系統,沒辦法將其徹底摧毀。
但是,謝德在他位於西班牙的家中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些系統可以對朝鮮目前構成的威脅,提供“萬無一失”的保護功能。朝鮮一次最多只能發射三到四枚導彈。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湯瑪斯·羅伯茨(Thomas Roberts),對“星球大戰”計畫持批評態度。他說,即使只是一小批導彈,也能穿透太空防禦盾。
羅伯茨說:“敵人可以先發射一個誘餌彈,撕開攔截盾的一個裂口,然後,在五角大樓還來不及填補的時候,朝這個裂口發射一波導彈。”
要全面覆蓋地球,需要至少1600顆截殺導彈的衛星,這將耗費巨額國防開支,而把錢花在部署更多的常規攔截導彈以及發射更多的衛星來追蹤、偵察和識別來襲導彈可能會取得同樣的功效。
把上千顆“智慧石塊”部署到軌道的成本估算是一千億美元,這會吸走美國1980年代的全部國防預算。“但是,如今衛星小型化和先進技術微型化的進展,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謝德說。
美國航空太空總署的專家說,目前由特斯拉和其它承包商生產的現有商業太空技術,也可以減少開發成本,並縮短部署時間。
前SDI主任、退役空軍中將詹姆斯·亞伯蘭罕森(James Abrahamson)認為,目前的“智慧石塊”成本為200億美元。
羅伯茨說,成本至少會是700億美元。
SDI計畫被柯林頓總統束之高閣,小布希總統繼任後曾有心重振。但是9/11恐怖襲擊後,由於反恐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地面戰爭成為重點,這項計畫又被擱置一邊。
根據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給白宮的一封信函,由於對朝鮮日益擔心,美國國會已要求撥出新的款項,用於太空武器研究。
川普總統上個月簽署的《2018年國防授權法案》規定,導彈防禦局“將開始研究基於太空的攔截器,並重新建立示範相關技術的太空試驗床。”
亞伯拉罕森將軍說過,簡稱“薩德”(THADD)的路基反彈道導彈系統,其“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並不足以防範流氓國家的襲擊。“薩德”系統目前使用愛國者地對空導彈。
類比測試顯示,“薩德”和海軍“宙斯盾”(AEGIS)系統,在洲際彈道導彈重返大氣層的“終端階段”將其攔截的概率是50%。
謝德說:“它們是戰術武器,目的是在位置固定的戰鬥情景中提供點的保護。”但是在金正恩的朝鮮這種不穩定政權威脅下,要想保護整個國家或地區,只有靠衛星操作的區域防禦。
對基於太空的武器持批評立場的人士說,衛星在偵測敵方發射導彈時可能會犯錯。
“智慧石塊”撞擊器在追擊重返大氣層的來襲導彈時,還有可能在擊中對方之前就解體。
SDI的支持者說,地基系統、高軌道母衛星和低軌道“智慧石塊”之間的三角關係,需要更拉近一些。
謝德還說,“智慧石塊”是一個實心撞擊器,目的是不帶爆炸物而撞毀火箭,所以附帶損失有限。
謝德說:“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在太空中有大約20分鐘的運行軌跡。在這個階段,它容易被一顆‘智慧石塊’擊中。一旦它重返大氣層,路基導彈只有幾秒鐘的時間擊中它。”
這位蘭德公司的專家說,一些為SDI構思的武器系統,比如鐳射或電磁炮,不能提供足夠的保護。
導彈可以塗上把雷射光束反射走的漆,而電磁炮需要重型升力,這加大將其部署在太空的難度。
還有一個理論上的威脅是,網路戰能力高度發達的流氓國家或組織,可以用駭客手段侵入“智慧石塊”網路,指令其襲擊美國或盟友。
不過謝德說,反制美國太空防禦盾的艱難,有可能讓那些流氓國家認識到,花钜資發展核武器是徒勞無功的。
他認為,蘇聯在軍備競賽中認輸,美國的“星球大戰”計畫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