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
人工智慧是目前科技界炙手可熱的話題,中國政府也在去年宣稱,計畫在3年內與美國人工智慧技術同步,並在2030年達到世界領先水準。那麼,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面臨那些問題 ?
自動駕駛、智慧家居、機器人、語音辨識、公共安防...,這些在2018國際消費類電子展上大放光彩的產品,都和一門科技有關:人工智慧。
目前,全球致力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公司有近3000家。根據騰訊研究院近期出版的《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報告》,美國企業佔總數的42%,而中國位居第二,占到23%。這一差距主要源於基礎層和技術層企業的數量,而晶片正是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薄弱環節。
黃暢是中國智慧晶片製造商、地平線機器人的共同創始人,他對美國之音表示,晶片方面的貿易逆差確實是一個問題。他說:“比如,去年中國進口晶片的貿易額大概是2000億美元,已經超過石油的進口貿易額。近些年,隨著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對進口晶片的需求急劇增加,使得晶片在某個程度上可制約國內經濟,尤其是先進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確實是事實和現狀。”
成立於2015年的地平線機器人,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人工智慧晶片製造商之一,其定位是發展針對某些特定應用領域的嵌入式人工智慧晶片,比如面向智慧駕駛和智慧攝像頭的處理器,以避開和行業巨頭的競爭。
目前,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主要依賴英偉達、英特爾、超微半導體等美國晶片企業製造的智慧晶片。尤其在通用伺服器領域,這些美國公司佔據壟斷地位。不過,在針對特定場景和功能的專用晶片領域,中美企業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也是中國公司的機會所在。
除了晶片,中國從事AI技術的人才也相對缺乏。領英網站2017年發佈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目前只有5萬人從事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工作,遠遠落後於美國的85萬人。
英偉達公司機動技術行銷總監蒂姆·王對美國之音說: “目前,資料科學家,也就是瞭解如何收集資料,並且建造精確的、反應迅速的框架和神經網路資料的人才,是很稀少的。希望中國能夠找到這些人才資源,在資料科學的説明下發展人工智慧。”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致力於在人工智慧領域與美國競爭。2017年7月,中國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計畫在3年內與美國人工智慧技術同步。隨後中國科學技術部在網上貼出研究專案規定,將英偉達作為追趕的目標,投資總額則可能高達1500億美元。
儘管政府已經表現出明確的意向,但目前幾乎沒有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計畫與美國的巨頭正面對決。地平線機器人、深鑒科技、寒武紀,以及規模更大的華為,都把重點放在專用晶片和晶片的終端應用上。此外,中國公司也在謀求和美國企業的進一步合作。地平線機器人2017獲得英特爾領投的近億美元的A+輪融資,而深鑒科技也與美國晶片設計公司Xilinx達成戰略合作夥伴協議。
地平線機器人聯合創始人黃暢並不認為競爭是一個問題,他指出:“坦率地說,人工智慧產業還處在萌芽階段,現在我們看似在做很多事情,眼花繚亂,但是這個市場還處在沒有打開的狀態。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AI產業會是現在大家能夠看到的十倍、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應該妄言任何競爭,而是應該共同協作,或者說是良性的競爭關係。就像在賽道上奔跑,本質上都是為了破世界紀錄。”
面對中國政府的追趕,英偉達並不特別擔憂。蒂姆·王說:“擔憂也是有的,但是人工智慧是一個很複雜的領域,競爭驅動創新。我很高興看到競爭,為了打造更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競爭和創新。所以我很高興中國政府在人工智慧產業上投資。”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在晶片領域的併購加進了審查。2016年和2017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否決包括中資對快捷半導體、威騰電子,以及萊思半導體的收購案,稱它們可能危及國家安全。
儘管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但機會和發展空間也是無可限量的。美國市場預測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 2017年報告顯示,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慧的產值將達到近600億。不論是基礎設施和通用伺服器,還是終端應用和專用晶片,都有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