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中國在迅速進軍電動車市場

2018年2月22日

全球汽車製造商加速研發電動汽車有一個很重要的推動力,那就是中國的市場。
密集的人口和擁擠的街道,往往意味著較短的駕駛距離,這是電動車大顯身手的好契機。
在大量政府資金推動以及產業政策的扶持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業支持者。
華盛頓智庫華盛頓智庫國際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中國研究副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這得益於中國的產業政策、治理空氣污染的需要,以及對能源安全的需求。”

電動汽車是 ‘中國製造2025 (Made in China 2025)’ 產業政策的一部分。北京希望2025年截止,在10個高科技產業擁有跨國大型企業;電動汽車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甘思德說:“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電動汽車都是無法盈利的。所以這是一個政府支持才能發展的產業。”
為此,北京在2009年開始進行兩輪推廣電動車技術的政策導向。第一輪從2009年到2014年的五年期間,主要為電動車研發提供資金和為生產商提供補貼。評級機構惠譽(Fitch)的數字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平均補貼水準僅次於挪威,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

第二輪政策導向從2015年到2017年,除了繼續進行第一輪中的所有刺激政策,還包括要求外國企業與中國公司進行合資,硬性要求汽車生產商每年至少生產5%-10%的電動汽車,以及在全國修建電動汽車充電樁。
根據CSIS的統計,從2009年到2017年,中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投入達到3237億人民幣,占本國新能源汽車總體銷量金額的35%。
另外,兩個原因更加貼近民生:(1)電動汽車能夠部分解決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2)由於中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市場,降低對原油的依賴,可符合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

中美政策不同,電動汽車生產商湧向中國
擁有龐大中產階級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2014年開始,中國電動汽車的銷售量猛增。到2017年,中國家用電動汽車的銷售量占全球電動汽車銷售量的50%,達到 62萬輛,是美國同年銷售量的3倍多。
最早獲得巴菲特投資的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是全球電動家用汽車和公共汽車的領先製造企業。其北美地區政府事物主管紮克裡·汗(Zachary Kahn)說:“在深圳一個城市,就有16,000輛比亞迪電動公共汽車。這比紐約、新澤西、洛杉磯、芝加哥和多倫多交通樞紐所有公共汽車加起來的數量還要多。這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巨大。”

敏感的汽車生產商早就嗅到利潤的氣味。大眾在2017年底宣佈,在2020年到2025年之間,將向中國推出25款新的電動汽車。而福特計畫在2025年前,將電動汽車70%的生產線移到中國。
與此相比,美國的電動車市場並沒有得到目前華盛頓政府的支援。共和黨在2017年11月試圖推出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的議案,這將取消對電動汽車7500美元的抵免補貼。雖然這在去年12月並沒有成為法案的正式內容,但仍然顯示目前美國政府對電動汽車業的政策傾向。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聶佑甯(Jonas Hahm)說:“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對於電動車的政策是推動性的。當時從政府各個層級,都對電動汽車的發展採取刺激政策。但是現在川普政府時期,這個趨勢弱化了,汽車行業也很快開始要求政府放寬排放標準等指標。”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挑戰
雖然有來自市場和政府的雙重支持,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是面臨挑戰。
中國宣佈,從2020年開始,逐步取消對電動汽車的慷慨補貼,迫使汽車製造商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設法盈利。但電動車目前的發動機技術讓生產商無法盈利,必須依靠政府補貼,才能使企業有動力進行生產和研發。

另一個可能的挑戰,是產業政策傾向可能帶來的產能過剩。一個例子是中國的太陽能板生產。由於產業政策導向致使太陽能板產能過剩,而對全球太陽能板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月底表示,川普總統同意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徵收高額關稅。美國貿易代表在發佈的事實清單中稱,在國家激勵引導下,中國在全球太陽能電池板生產所占份額,從2005年的7%,激增到2012年的61%。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