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專家:防中國5G霸權 美政府應助本國企業

2018年3月10日

美國情報界分析人士說,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在5G技術標準制定方面試圖拔得頭籌,美國政府有必要對本國企業的5G發展給予國家支援。

情報專家:美政府應該協調建立5G網路
情報問題專家詹姆斯·瑪律韋農(James Mulveno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5G對於美國經濟的未來來說非常重要,美國政府在科技公司建設基礎設施時提供稅務優惠是十分適當的。
今年1月,有報導傳出川普政府計畫由政府主導建設第五代“5G”無線網路,白宮否認對“5G國有化”作出任何決定,這一想法也被多數業界人士認為不可行。
瑪律韋農曾著有《中國的工業間諜活動》(Chinese Industrial Espionage)一書。他說:“5G網路基礎設施不應該單靠商業企業用自己的錢來建造,因為這些公司會使用不同的標準,這些標準沒有國家協調建造的網路那麼好。”

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2017年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說,5G網路將需要美國電信運營商投入2750億美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創造3百萬個就業機會,為美國的GDP貢獻5千億美元。
報告說,5G技術在交通管控、電網管理方面,透過節能、改善交通、減少燃料消耗等方式,為社會節省1600億美元。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去年9月發佈的一份報告說,到2025年,由5G網路、物聯網(Iot)技術引領的“互聯經濟”,將創造12.3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產出,支援2200萬個工作機會。

中國5G專利正超趕美國
目前,5G無線技術還處於研發的試驗階段,行業競爭激烈。美國的高通(Qualcomm)、中國的華為和中興、芬蘭的諾基亞、瑞典的愛立信和韓國三星等電信科技企業都在試圖成為5G技術的標準制定者。
美國公司被認為是5G技術的領先者,但中國公司正在縮小與美國的差距。諮詢公司LexInnova去年的一項統計說,在有關5G的關鍵智慧財產權的專利中,美國高通擁有的專利數量占15%,華為的專利擁有量占10%。
根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3月7日的報導,華為等中國企業已經與世界上多家電信運營商簽署了25項5G設備測試協定,中國移動計畫在今年進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5G測試。

設在華盛頓的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通信項目主任道格·佈雷克(Doug Brake)對美國之音說,美國可能是第一個在小範圍和特定用途使用5G技術的國家, 但中國會在更大範圍內進行5G部署。
佈雷克說:“中國的方式一開始會非常昂貴、基本上是在花錢解決問題,而美國的做法更加漸進、具有試驗性質。”

美國會成員:擔心中國用科技推行黨國利益
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成員邁克爾·韋塞爾(Michael Wessel)星期四在一次聽證會上說,中國政府試圖建立下一代網路和技術的全球標準,希望成為所有設備的製造中心。
韋塞爾對中國指定5G技術標準提出了擔憂。他說:“我們不能忘記,中國領導人正在加強對經濟和人民的控制,他們利用科技推進黨和國家的利益,而他們的很多利益與美國的目標和理念發生直接衝突。”
情報問題專家瑪律韋農在USCC作證時說,華為是一家900億美元市值、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大公司,並不是中國政府和情報機構的“幌子公司”和活動平臺。

但瑪律韋農在作證時提供的一份書面聲明中,對中國公司的5G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提出警告:“中國的政治和法律環境,讓中國公司無法拒絕中國情報機構或軍方獲取相關技術和服務資訊的要求;中國政府把在外國經營的中國公司也作為中國法律的運用對象,中國新公布的多部法律(反恐法、反間諜法和網路安全法),要求電信運營商必須為中國情報部門獲取資訊的要求敞開大門。”

政府是否應扶植5G?美國專家看法不同
瑪律韋農還認為,中國政府在5G技術發展上扶植本國企業,美國應該利用類似的手段進行反制。
他說:“中國的國內5G發展戰略特別提到,要把三分之一的5G開發留給華為、三分之一留給中興、剩餘的三分之一分給外國競爭者。中國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在‘國家安全’方面的豁免這樣做。在我看來,美國的國家5G發展戰略如果不採取同樣的對等措施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國防和安全問題專家、前美國國會參議員詹姆斯·泰倫特(James Talent)表示,他不希望政府參與5G網路研發的運作。

泰倫特在USCC的聽證會上說:“我認為我們這種權力分散的創新途徑能夠打敗中國的方式,除非他們透過某種方式走捷徑。”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佈雷克也認為,美國私營企業市場導向的方法會更勝一籌。他說:“我相信5G的很多益處來自部署中的實際應用,所以我希望美國政府繼續依靠私營部門的競爭模式、在那些我們有競爭力的領域使用這些科技。”
佈雷克也表示,美國可以設定地方政府對5G運營商徵稅的上限,創造更為友好的投資環境。

source: 
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