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6月20日
移民與難民
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相當於每110人當中就有1人流離失所;2540萬人為了逃離衝突和迫害而離開自己的國家成為難民,其中三分之二來自五個國家:敘利亞、阿富汗、南蘇丹、緬甸和索馬里。 2017年的每一天,平均有4萬4500人流離失所,也就是說,每兩秒就有一人流離失所。 在今天“世界難民日”到來之際,這一串觸目驚心的數字再次印證了全球難民問題正變得越發嚴峻。 全球必須承擔共同的責任,對難民予以聲援,讓他們得以生存、融入、發展,並享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實現自身的潛能。 請聽聯合國新聞張立的報導。
“如果你被迫離開家園,你該怎麼辦?”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今年的“世界難民日”發出的拷問。 他說,今天,世界各地有6800多萬人因衝突或迫害而成為難民或國內流離失所者。 這相當於世界第20大國家的人口。
古特雷斯:“在世界難民日,我們都必須想一想,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回答首先是團結和聲援。我深為關切地看到,難民的處境日益艱難,他們沒有得到亟需而且有權得到的保護。我們需要重建國際難民保護製度的完整性。在當今世界,為逃離戰爭或迫害者提供安全庇護的社區或國家不應該孤立無援。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否則將一事無成。今年,在聯合國大會上將會提出一項《全球難民契約》 。這項契約指明前進的道路,並確認難民對接納他們的社會所作的貢獻。只要有戰爭和迫害,就會有難民。在世界難民日,請你記住他們。他們的故事講述著韌性、毅力和勇氣。我們的反應必須展現團結、同情和行動。”
羅興亞難民危機是當今世界演變速度最快的難民危機之一。 去年8月,緬甸政府軍向該國西部若開邦的羅興亞人發起了清剿行動,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造成67萬羅興亞人逃到鄰國孟加拉國,大部分為婦女和兒童。 阿拉瑪·哈頓(Alama Khaton)和穆薩德卡(Musaddeka)是這難民行列中的其中一員。
阿拉瑪·哈頓:“我們花了六天的時間徒步抵達這裡。他們虐待我們,他們燒毀了我們的房屋,我們不能收穫大米,他們奪走了我們的牛、羊和田地,他們也不給我們大米。男人和男孩不被允許行動。”
穆薩德卡:“緬甸發生了殺戮、房屋被燒毀、酷刑和虐待。因此我們逃到這裡……酷刑和毆打(哭)。”
經歷了7年戰亂的敘利亞也面臨著全球最嚴重的流離失所危機。 曠日持久的衝突造成超過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默罕默德是個見證了戰爭的孩子,在他出生後兩個月,敘利亞就爆發了衝突。 3歲時,戰火摧毀了他在帕米拉(Palmyra)的家。 他在襲擊中失去了左手,他還患有聽力障礙,戰爭讓這一問題越發嚴重。 5歲時,極端分子佔領了這一區域。 家人通過給人口販賣者支付大量的金錢,得以逃往黎巴嫩。 7年過去了,默罕默德以強大的韌性堅持在黎巴嫩的一所特殊學校裡學習,他的父親胡塞因(Hussein Ibrahim)對他的未來充滿信心。
胡塞因:“我們無法帶他去醫院,因為那裡在發生砲擊。他的手必須被截肢……當他放學回家,他甚至不吃飯就脫掉鞋子開始做作業。我不擔心默罕默德的未來,我正在盡我所能讓他感到快樂。有時候,事情總是往好的方面發展。”
世界各地的難民除了獲取生存所需之外,還面臨著重新融入的巨大困難,他們往往被邊緣化,甚至遭遇歧視和污名。 2017年9月,葡萄牙里斯本叫做“Mezze”的首個敘利亞餐廳開業了,菜品全部由敘利亞難民掌勺。 僅在7個多月的時間裡,它成為里斯本最受歡迎的餐廳之一,不僅為當地民眾提供了地道的敘利亞美食,也促進了敘利亞難民與當地社區的融合。 法蒂瑪(Fatima)和她的女兒就是這家餐廳的廚師,這也是她們在里斯本的第一份工作。 在這裡,她們不僅學習葡萄牙語,還組織培訓,分享敘利亞美食的製作手法。
法蒂瑪:“他們(家人)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找到了工作。當我們說我們找到了工作時,他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們正在融入葡萄牙社會。工作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聯合國難民高專格蘭迪在“世界難民日”發表聲明表示,聲援難民是全球共同承擔的責任。 各國和社區需要更具系統性、長期的支持,從而幫助這些流離失所家庭。 難民們需要被融入新社區,獲得實現自身潛能的機會。
格蘭迪:“擁有正確的法律和政策至關重要。但在難民抵達時,本地人民和社區處在前線,他們的歡迎將帶來很大的不同——這是拒絕與包容之間的不同;絕望與希望之間的不同;被落下與建立未來之間的不同。為難民共同承擔責任從那裡開始。每天,我們都會看到這一點——在黎巴嫩的貝魯特;孟加拉國考克斯巴扎;烏干達的永貝;德國法蘭克福;秘魯的利馬以及世界各地的無數村莊、城鎮和城市。這裡有男女老少、地方組織和信仰團體、老師、當地商界人士和市政領導,他們以人性、富有同情和團結的方式發揮作用。”
難民署今年的《全球趨勢報告》顯示,85%的難民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許多人極度貧困,很少得到支持和照顧。 五分之四的難民居住在鄰國。 這與人們通常認為難民生活在發達國家的觀點恰恰相反。 格蘭迪表示,這些收容社區的資源本已供不應求,卻依然願意敞開大門,慷慨接納難民。
格蘭迪:“通常,這些社區本身都處在邊緣狀態,位於遙遠的邊境地區,只有少量的資源。但是,當難民抵達時,他們的同情心以及對人性尊嚴的信念促使他們傾其所有與難民分享。當人們攜手合作時,將產生強有力的結果。這些平凡的英雄是誰?是那些了解社區歸屬感的意義並做好準備幫助他人獲得歸屬感的人。他們直接伸出援手或與地區教會、學校組織、體育團隊、合作社會或年輕人團體共同努力。其中一些人自己也曾是難民,因此感同身受。他們的慷慨給予難民發揮潛力的可能,以及無盡的幫助難民的機會。”
2016年9月,聯合國在“應對難民和移徙者大規模流動問題高級別峰會”上通過了歷史性的《紐約宣言》 ,在應對難民和移民大規模流動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解決這一全球挑戰的集體承諾。 聯合國目前正在努力就《全球移徙契約》進行磋商,旨在為實現安全、有序和正常的移徙而締結一個新的全球契約。
Photo:一個女孩在緬甸若開邦一個國內流離失所者安置點內。 緬甸國內的緊張局勢造成上萬名羅興亞人被迫逃離家園,在簡陋的安置點內尋求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