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星期二18:15 BJT
從曼徹斯特到米蘭的歐洲工業中心一度被稱為“藍香蕉”,已經向東移動,與該地區政治中心向德國轉移如出一轍。
“藍香蕉”一詞誕生於1989年,由法國地理學家羅歇·布呂內(Roger Brunet)提出,用於形容從英國經荷蘭、比利時、西德蔓延至意大利的巨型製造業地帶,該地區夜晚呈現的光帶在太空中依稀可見。
布呂內曾擔心,經濟高度集中在巴黎的法國將從“藍香蕉”地圖上消失。
他提出這一概念,旨在敦促法國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將巴黎-里昂-馬賽軸線與這個高度城鎮化、大約有1.1億人口的歐洲支柱地帶連接起來。
25年後,這片歐洲大陸上的工業地帶已經發生了變化,遷移到以德國南部為中心,向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延伸的地帶,用“金足球”來形容可能更恰當。
“我們已經看到了歐洲製造業核心向中部大遷移和集中的趨勢,”維也納國際經濟研究所科學主任Michael Landesmann說。
在2004年和2007年加入歐盟的前共產主義國家,已經成為了德國工業的延長生產線,這些國家不再只是供應原材料和零部件,還進行汽車和一些工業機器的組裝業務。
歐洲製造業的就業在總就業中所佔份額普遍下降,其中以英國、法國和比利時最為明顯。這一趨勢主要受供應鏈全球化推動,在2008年後經濟危機的刺激下呈加速之勢。
**金足球**
歐盟內部貿易狀況的變化,就提供了一個鮮明的例子。
2004-2013年期間,包括德國、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在內的“金足球”地區在歐盟內部所佔貿易份額提高了5.3個百分點,其中德國增幅最大,為2.2個百分點。
同期,包括英國、法國、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內的大西洋弧區(Atlantic Arc)在歐盟內部所佔市場份額流失4.4個百分點,其中西班牙和英國流失幅度最大。意大利所佔份額亦流失1.7個百分點。
這一切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尚待討論。在某種程度上,工業就業已經被商業服務就業的增長取代,這種情況在英國尤為明顯,英國已經取代法國成為歐洲第二大經濟體。
在知識經濟時代,地理位置可能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工業工廠或許在歐洲日漸減少,正如20世紀末煤礦和鋼廠的經歷一樣。
但德國已經通過維持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建立了其在歐洲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Landesmann稱,更令人擔憂的是,自從歐元區債務危機迫使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為其政府及本國銀行尋求援助以來,歐洲南部的外圍國家在工業上基本已經與該核心地帶脫離。
“外圍和低收入地區沒有與跨境生產網絡連接起來。這種情況不易逆轉,也不僅僅是匯率問題,”他說。
**政策行動**
並非所有人都持如此悲觀的看法。
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的出口再度增長。去年愛爾蘭是歐元區增速最快的經濟體,增速為4.8%,西班牙經濟增長2%,終於開始扭轉大規模失業的局面。
這種正在轉變的模式為歐盟的決策者和歐洲投資銀行帶來了難題。
他們是該將重點放在應對不斷擴大的南北經濟鴻溝上,推動“鐵鏽地帶”(rust belt)和“橄欖油地帶”(olive oil belt)重新工業化,重點致力於減少對進口的俄羅斯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呢?還是推動工業中心的研發發展呢?
雖然承認試圖扭轉工業集中化趨勢將徒勞無功,但法國政府政策規劃機構France-Strategie的Vincent Aussilloux和Arno Amabile在一份將要發布的報告中稱,歐盟需要將目標放在最貧困地區的戰略性投資上。
他們還提議在歐元區設立專用資金,為最貧困外圍地區的發展調研、小微企業以及職業培訓提供貸款和補助。
“這在政治上也是勢在必行,這樣歐洲才會被再次與積極的、面向未來的項目聯繫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與實施預算緊縮政策聯繫在一起。”他們還警告稱,否則日益擴大的工業差距可能引發政治危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