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法規趨緊在華外企「綠化」成本上升

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17:06 BJT

蘋果( AAPL.O )計劃在華植樹造林,瑪氏中國(Mars)或許要朝「零碳排放」發展,而富士康科技集團( 2354 .TW )正投入數百萬美元對其工廠進行「綠色」改造,因在華企業面臨越來越嚴格的污染治理法律。

中國今年出台了更加嚴格的污染治理法規,因中國渴望甩掉這樣的負面形象:霧霾嚴重的城市、骯髒的水道以及遭重金屬污染的土壤。

但這代價可不會低。中國央行估計稱,中國在未來五年內每年需投入2萬億元(3,220億美元)以減少污染,而政府資金僅能覆蓋其中的十分之一--剩下的就要靠中國本土企業和在華外資企業買單了。

「對於需要減少污染物水平的企業和工廠來說,這種成本將極其高昂--數以百萬計的美元,」霍金路偉(Hogan Lovells)律師事務所上海合夥人Philip Cheng說道。

在華企業高管稱,中國今年亦出台了更加嚴厲的污染處罰條例,而地方政府有自身更嚴苛的標準,並對從巧克力到服裝的製造企業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麥當勞薯條供應商北京辛普勞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因污水排放問題,上月遭北京豐台區環保局處罰,而對於大多是國企的中國鋼鐵企業來說,滿足污染排放標準的成本自去年以來已平均大漲了50%。

「中國的環境法律正在變成世界上最嚴厲的環境法律之一,」李維斯(Levi Strauss & Co)高級可持續性發展負責人曼紐爾·拜戈裡(Manuel Baigorri)說道。該公司正在進行一個項目,以減少其中國工廠的水電用量。

(外企)在華高管稱,環保新規正在推高成本,尤其是在重污染行業,如能源、自然資源、化工產品、金屬製品和服裝行業。

「我們確實看到與環保合規相關的成本正在上升,」一家大型國際化工企業駐上海高管稱。

其他高管也表示成本正在上升,但為了保持與監管當局和地方政府一致,這種成本是值得付出的。「當政府堅定地表示想要市場往綠色方向發展時,(這麼做)對於跨國企業來說,可能會成為一種競爭優勢,」畢馬威(KPMG)中國合夥人大衛·弗雷(David Frey)說道。

*真正的衝擊*

但有一個重大問題,即中國是否有資源執行新法規,尤其是地方政府非常糾結於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

專注於可持續性發展的企業高管們稱,(污染治理)法規是中央政府下達的,但地方政府通常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執行這些法規。

「我們看到中國正在出台法規,迫使工廠減少水和能源用量,但地方政府通常沒有到位的製度來恰當地執行這些法規,」上海一家全球消費品企業的高管稱。

蘋果供應商富士康等大型製造企業去年在環保項目上投入了約3,350萬美元。富士康稱計劃在2015年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

「政府政策正在很大程度上令企業轉向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商UGE的業務拓展經理羅西·彼得科克(Rosie Pidcock)表示,並稱自去年更嚴厲的污染治理法規出台後,她所在的公司在華業務迎來增長。(完)

source: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