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複製(clone)猛獁:“去滅絕化”技術引爭議

2015年 5月 26日 星期二 05:28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排列出了猛獁象的完整基因組合,以瑞典斯德哥爾摩自然歷史博物館為首的這項研究,為複製4000年前地球上巨大食草動物跨出了第一步。這項科研將讓滅絕的猛獁復生。
加州大學生態學副教授貝絲·夏皮羅正在加拿大育空地區一座礦區尋找遠古動物化石。
她說:“非常酷,我們剛剛在這裡找到了1,2,3塊猛獁的骨頭,我聽到很大的水聲,那就意味著有一個洞打通了。水來了,我們最好快離開。”
夏皮羅是加州大學生態學副教授,她在她撰寫的如何複製猛獁一書中,設想讓大象的遠古近親猛獁復生,但這是一種複雜的過程,和1990年代中複製綿羊多利不一樣,那種方法不適合猛獁。
夏皮羅說:“我們沒有猛獁的活細胞,所以無法複製滅絕的物種。”
可是基因組合提供了另外一種管道,夏皮羅說,通過鑒定猛獁和它的近親亞洲大象基因的不同,研究人員為重組基因創建了平臺。
她說:“從本質上講,重組基因技術將換掉大象基因中的一部分,保留我們所知的猛獁關鍵基因,讓它看上去像猛獁,行為像猛獁。”
不過,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羅斯·麥克菲質疑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他說:“如果這種動物幾千,甚至幾萬年前就滅絕了,本身已經沒有更多的生態作用了,那麼為什麼還要讓它們復活,把它們放在一個跟它們完全沒有關係的環境中呢?”
夏皮羅回答說,去滅絕的作用不是讓過去復活,而是要保護今天受威脅和瀕危物種。
她說:“如果我們可以恢復一種動物,或者恢復某些特徵,創造一種動物,那麼我們就可以挽救現有生物,或者重建和重振現有生態系統。”
麥克菲不贊成這種看法。
他說: “我認為,未來唯一辦法和通過討論,讓大家意識到問題所在,希望最終找到政治和經濟解決途徑。”
夏皮羅歡迎進行討論,特別是在採用“去滅絕”(de-extinction)技術之前。她說,鑒於現有技術、道德觀念和生態等方面的挑戰,近期內不會使用這種技術。

source: 
美國之音